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简称EO)公司层面创业导向的研究已经累计了丰富的文献,但相当多的研究在分析层面、内涵界定和测量维度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和尚未澄清的地方。从分析层面来看,只有清晰地认定分析单位,才能防止将某种分析单位导出的结果归属于另一类分析单位的错误发生,但部分创业导向的研究并未明确研究聚焦的主要对象和边界;从创业导向的内涵来看,研究术语不一,大量描述已建组织创业现象的研究以其他形式出现,混淆甚至减缓了创业导向研究的进程娜;创业导向的维度也存在众说纷纭的状况。
基本内容
过去学者对公司层面的创业导向使用的术语不一,比如Entrepreneurshi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Posture、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Postur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等。国内学者则采用创业导向、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导向等术语。虽然术语不尽相同,但表达的意义却大同小异啊,研究问题均聚焦于已建公司创业过程的关键特征上。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澄清术语的混淆,Lumpkin和Dess(1996)把创业精神与创业导向进行了区分。两者的差异,与Bourgeois(1980)在战略管理文献中提到的内容(Content)与程序(Process)的区别类似。创业精神指的是包含哪些因素,比如我们要进入何种事业、进入策略是什么,阐述的是企业的事业范围、产品与市场及资源的部署等问题;而创业导向则是强调如何行动的层面,即导致新进入行为所引起的程序、实务与决策活动,包含管理者尝试有潜力的新技术、主动把握新产品市场机会、承担风险性的投资等。简言之,创业精神侧重静态的组成,创业导向侧重动态的运作。创业导向是创业精神的表现过程。
Miller(1983)认为,创业导向型企业参与产品市场创新,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进行有超前性的创新,以此打击竞争者。Stevenson和Jarillo(1990)通过多角度的阐述,较准确地表现了创业导向的具体特质:创业导向组织,不会受到自身目前资源的限制,而放弃对市场机会之追求;组织创业导向的水平与组织内员工的态度相关;创业导向的强度与组织是否鼓励员工追求市场机会、是否培养员工如何追求市场机会以及是否依据员工追求市场机会的结果给予报酬三方面的行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组织是否尽量减少员工因追求市场机会失败而产生的负面结果正相关;重视正式与非正式网络运作的组织,通过网络运作过程中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分享,表现出了较高程度的组织创业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