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

北非的一个国家
利比亚国(阿拉伯语:دولة ليبيا;英语:State of Libya),简称利比亚(ليبيا),是位于非洲北部的国家,濒临地中海,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接壤,面积约为176万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积第四大的国家。截至2023年,利比亚人口约720万人。[5]其中阿拉伯人占87%,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96.6%)。全国划分成22个省,3个地区,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23][24][1]
利比亚地处非洲北部,内地广大地区属热带荒漠气候,干热少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北部沿海为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多样,主要由沙漠、高原和平原组成。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亿立方米,石油储量位居非洲第一。[1][25][26][27]
利比亚自公元前12000年已有人类定居迹象。[28]公元前5世纪起,腓尼基人、古希腊人相继在该地建立城市,后又被波斯埃及统治。[29][30]公元前74年,利比亚被罗马吞并;[31]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初,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了该地区,引入了伊斯兰教。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利比亚,这一时期持续了几个世纪。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在利比亚的统治减弱,利比亚成为三个独立的地区,分别由的黎波里班加西德尔纳统治。20世纪初,意大利开始对利比亚进行殖民统治,经历了两次意大利-土耳其战争(1911-1912)后,意大利正式占领了这一地区。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比亚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第一次利比亚内战爆发,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3年5月,国名定为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32]2014年,第二次利比亚内战全面爆发。[33]2020年10月23日,联合国促成利比亚冲突双方签署停火协议。2022年2月,利东部国民代表大会推选前内政部长巴沙加为总理组建新过渡政府,但民族统一政府总理德拜巴拒绝交权,利比亚再次出现“两个政府”并立局面。[1]
利比亚以石油工业为主,约占GDP的60%以上,农业为第二大经济部门,2013年农业产值14.18亿美元,占GDP的2%。2023年,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44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12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9.6%。[1]人类发展指数为0.718(2021年)。[1]利比亚的人文和文化特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融合了地中海撒哈拉中东等多元文明的影响,呈现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面貌,城市中的建筑体现了多元文明的痕迹,[34]如红城堡博物馆、古尔基清真寺等;五个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昔利尼考古遗址(1982年);莱普蒂斯麦格纳考古遗址(1982年);萨布拉塔考古遗址(1982年);塔德拉特阿卡库斯岩画遗址(198年);加达梅斯古城(1986年)。[35][36][37]
利比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组织成员。利比亚坚持阿拉伯非洲伊斯兰和发展中国家属性,强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同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欧盟中国等保持良好合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