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杂交

用于基因定位的技术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1],是一种核酸杂交技术[2],是以特异性探针与细菌、细胞或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在杂交过程中不需要改变核酸所在的位置[3]
原位杂交主要包括用于基因克隆筛选的菌落原位杂交以及检测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和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的组织或细胞原位杂交等方法。原位杂交方法是在组织或细胞内进行DNARNA精确定位和定量的特异性方法之一,它对于研究基因表达的规律、基因定位,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方法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检测的灵敏性、特异性及方法的简捷、快速、无害、稳定等优点使原位杂交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推动医学与生物学研究[3]

概述

将标记的核酸探针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称为原位杂交!使用DNA或者RNA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另一条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
RNA原位核酸杂交又称RNA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或RNA原位杂交。该技术是指运用cRNA或寡核苷酸等探针检测细胞和组织内RNA表达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细胞或组织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用标记的已知的RNA核[gān]酸片段,按核酸杂交中碱基配对原则,与待测细胞或组织中相应的基因片段相结合(杂交),所形成的杂交体 (Hybrids)经显色反应后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内相应的mRNA、rRNA和tRNA分子。RNA原位杂交技术 经不断改进,其应用的领域已远超出DNA原位杂交技术。尤其在基因分析和诊断方面能作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已 成为最有效的分子病理学技术,同时在分析低丰度和罕见的mRNA表达方面已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一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