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古文

江西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
于都古文是江西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

简介

主要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相传清道光年间已在于都盛行,演唱者多为盲艺人,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于都古文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常见的是以木梆或渔鼓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转换灵活自然见长。后来兴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了赣南民歌,曲调比较丰富,有常用曲牌20多支。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大多是演唱三、四小时的中篇,有《珍珠塔》、《朱买臣》、《秦香莲》《秦香莲》等30余部。在演唱正曲之前,还常编唱一些小段,称为“十八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古文艺人曾以“十八搭”形式编唱过《送郎当红军》、《抗日救国》等曲目,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了初步整理,并编唱了《萧飞买药》、《母女会》等新曲目。

历史溯源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县域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总人口90.2万辖9镇14乡,是赣州人口大县。于都是客家人的主要集居地,且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于都古文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