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主义

英国福莱提出的美术现象
印象主义(英文名:Post-Impressionism),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的福莱提出。[2][3]
后印象主义存在于19世纪80-90年代,法国的一群美术家,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一般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是P.塞尚、V.凡高和P.高更。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社团,也不是一个派别,他们没有像印象主义那样定期举行展览,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2]
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对20世纪西方的艺术有直接影响。塞尚注重理念、结构,注意画面的建筑美,孕育着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高更注重感情,强调色调的美和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2][1]

历史起源

后印象主义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他想对 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这三个人(塞尚、高更和梵高)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只是采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主要名家区分开来。虽然保罗·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那群画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义”仍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该群体十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