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元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吴澄出生于1249年,是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宋末中试乡贡。宋亡后,吴澄隐居家乡,潜心著述,被学者称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吴澄被征召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吴澄核定了《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均有[zuǎn]言。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弟子们在元廷任职,推动南北之间的交流,巩固了元代中期的统一。吴澄在学术上主张和会朱陆,为朱子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著作《列子解》今已佚,但《吴文正公全集》传世。[1]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吴澄出身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据危素《吴文正公年谱》和虞集《吴公行状》记载,其祖父吴择为人宽厚,不屑细务,擅长于诗赋写作,又粗通天文星历之学。父亲吴枢性格温纯,对人诚实谦让,与世无争;平日乐善好施,热心帮助他人。有一年,其乡瘟疫流行,医生惧怕疾病传染,居然不敢为患者治病,以至于病灾日益严重,弄得有些人全家老小卧床不起。吴枢眼看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他遍寻民间秘方,连日上山采集药草,亲手煎成汤药,挨门挨户送给病人服用,为不少家庭解除了疾苦,使许多患者重新恢复了健康。乡里有些穷人死后无钱办丧事,吴枢便慷慨解囊,尽力周济。一个人做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吴枢难能可贵的就是他一贯关心和同情穷苦人家,终生以助人为乐,由此深受乡里人尊敬和爱戴。这个有一定文化教养和优良道德传统的家庭,对吴澄的一生无疑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元四学士图》(右一为吴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