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英文名:Marine Fishes),又称海洋鱼类、[1]海鱼等,[2]是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是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1]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记载的海水鱼约为1.9万种,中国海水鱼超过3700种,约占全球海水鱼的20%。[6] 海水鱼体型多呈纺锤形、侧扁、平扁和长圆筒形等,体表多具鳞片,多数体内有鳔。其由头、躯干和尾3部分构成,各部界限不明显。[7][8]其具有完整的鳍系,分别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及尾鳍,鳃通常对称分布于头部两侧。[5]其体色多变,通常有白色、黑色或其他颜色的条纹,与周围环境拟态性高。[9]海水鱼在全球分布广泛,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4]上层鱼类生活于海洋表层,有洄游习性和趋光习性;中层鱼类生活于外海大洋水深200~1000米;底层鱼类生活在陆架区底层或近底层;深海鱼类生活在水深1000米以下。[7]部分海水鱼会进行长距离洄游以到达繁殖地或资源区。许多海水鱼通过集群游动作为防御机制,同步游动能迷惑捕食者并降低个体被捕食风险。不同种类的海水鱼演化出特化的口部形态以适应特定食性。蝴蝶鱼具有细长吻部用于啄食珊瑚虫,而石斑鱼则拥有巨大口腔以便吞食整只猎物。海水鱼的生命周期涵盖从单一卵发育为成熟个体的完整过程,其过程分为卵期、幼体期、稚鱼期、成体期。[5] 作为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鱼类资源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重要开发利用价值。[4]海水鱼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多种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并以复杂而独特的方式影响食物链。[5]海水观赏鱼色彩艳丽、形态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分类上主要为雀鲷科、蝴蝶鱼科、盖刺鱼科、隆头鱼科、刺尾鱼科、篮子鱼科、海龙科、鳞鲀科等种类,常见种类有小丑鱼、蝴蝶鱼、关刀鱼、海水神仙鱼、倒吊、炮弹、狐狸鱼、飘飘、草莓、海龙、狮子鱼等。[9] 分类
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记载的海水鱼约为1.9万种。中国海水鱼超过3700种,约占全球海水鱼的20%。[6]海水鱼通常分为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圆口鱼纲。其按鱼类的栖息水层,可分为上层鱼类,主要有竹刀鱼、竹荚鱼、蓝圆、金枪鱼、旗鱼等;中层鱼类;底层鱼类,有大黄鱼、红鳍笛鲷、舌鳎等;深海鱼类。[7]按其适应水温情况不同可分为热带性鱼类、温带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