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的铜鼎。[3][2] 国家公祭鼎为高1.65米,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公祭鼎基座高0.45米、长宽各2米 。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字体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楷体简体汉字。鼎底座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2] “国家公祭鼎”的意义在于体现国家礼仪、纪念国家公祭、强化历史记忆。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使用鼎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4] 建造历程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决定在首次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上,设置了一尊国家公祭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