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
图书馆学专业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3]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3]。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高校、科研、公共、军队等各类图书馆及各类信息机构专业工作,也可到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等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2]

专业发展

作为一门近代科学的图书馆学产生于19世纪初,确立于19世纪8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图书馆学传统内容相结合,使中国图书馆学开始向近代新领域过渡。辛亥革命以后,一批图书馆学者的理论论著与实践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次年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和《图书馆学季刊》,掀起了新图书馆运动。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方面,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创办了图书科(后改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25年上海中国国民大学设立了图书馆学系,1927年南京金陵大学设立了图书馆学系,194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了图书馆学课程,成立了图书馆学专科。1949年10月至1979年6月,为适应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学偏重于图书馆技术方法的研究。[4]在198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中指出加强图书馆学的研究。[5]这些都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图书馆学研究的高峰。这一时期出版了一批颇有份量的学术专著,例如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1934)等,并有大批图书馆学学术论文见诸各种报刊。这些论著对图书馆立法、管理、建筑、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这种研究仍旧偏重于图书馆工作的技术与方法。[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学研究陷于停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