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草

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lkonn.-Gal.),别名白花益母、白花夏杜、夏枯草、灯笼棵,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唇形科(Lamiaceae)、夏至草属(Lagopsis),[2]多年生草本。[3]
夏至草生长在海拔—2600米处,生于路旁、旷地上。中国国内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也有。[1]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4]夏至草株高达35厘米;茎带淡紫色,密被微柔毛;叶圆形,长宽1.5—2厘米,先端圆,基部心形,3浅裂或深裂,裂片具圆齿或长圆状牙齿,基生裂片较大,上面疏被微柔毛,下面被腺点,沿脉被长柔毛,具缘毛;基生叶柄长2—3厘米,茎上部叶柄长约1厘米;轮伞花序疏花,小苞片弯刺状,密被微柔毛;花萼长约4毫米,密被微柔毛,萼齿三角形;花冠白,稀粉红色,稍伸出,长约7毫米,被绵状长柔毛,冠筒长约5毫米,上唇长圆形,全缘,下唇中裂片扁圆形,侧裂片椭圆形;小坚果褐色,长约1.5毫米,被鳞片,花期3—4月,果期5—6月。[1]
夏至草辛、微苦、寒、有小毒;其可养血活血,清热利湿;还可用于月经不调、产后[]滞腹痛、血虚头晕、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yōng]、冻疮、牙痛、皮肤瘙痒等症状。[5]

形态特征

宏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