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毛纲

寡毛纲
环节动物门的1纲。本纲动物(包括陆生的、淡水的、寄生的和栖于海滨的)种类,通称蚯蚓。体节明显,头部尚未完全分化,口前叶上无触手和眼(仅少数种类例外),体节上多数有刚毛,无疣足,背侧各环间常有背孔,成体有环带,血液循环为闭管式。雌雄同体。螺旋型卵裂,直接发生。

正文

形态结构  体细长,多节。头部不明显,只有口前叶和围口节两部分。口位于围口节的腹面。水栖种类的口前叶常呈锥状或长吻状。陆栖种类的口前叶与围口节的关系,可分为6个不同的形式。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其排列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有的在每一节上成4束排列(如颤蚓属),有的排成4对(如异唇蚓属),有的排成一圈(如环毛蚓属)。成熟蚯蚓在身体前部有一个明显的腺肿状隆起,称为环带。环带的形状和位置也因种类不同而异。水栖种类的短,较不明显;陆栖种类的呈环状或戒指状(如环毛蚓属),或呈马鞍形(如异唇蚓属、双胸蚓属和爱胜蚓属)。蚯蚓雌雄同体。水栖种类的消化道简单,陆栖种类的消化道由口腔、咽头、食道、[]囊、砂囊和肠等部分构成,末端为纵裂缝状的肛门。有的种类还有较发达的盲肠。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具背血管与腹血管,心脏的对数与位置也因种类而不同。排泄器官为肾管,除少数体节内缺少以外,每个体节内都有,或为大肾管,或为小肾管,或两者兼有,因种而异。除少数水栖种类外,环带前的有关体节内有受精囊,受精囊的对数与位置也是分类依据之一。
习性  陆栖寡毛类喜栖居于阴暗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质的土壤内,如环毛蚓,在肥沃的菜园、花园、果园、大田、河沟旁、食堂或厨房附近的阴沟边,垃圾堆和堆肥下常可发现。陆栖蚯蚓虽无眼,但有感光细胞,由于怕光,夜间出来觅食和交配。蚯蚓是杂食性的动物,喜摄取动物的粪便、腐烂的动物尸体、土中的虫卵、腐烂的树叶、菜叶、锯木屑和废纸渣等。有的种类能发光,例如赤子爱胜蚓和毛利巨蚓。蜥纹环毛蚓具有保护色,其体色与周围的苔藓相似。嗜竹环毛蚓的体色与形状都象竹枝,为拟态的代表。
水栖寡毛类大多数为世界性分布,陆栖寡毛类的分布较有局限性,但也有广布世界的种类,寄生性种类的分布则与其寄主的分布有密切联系。中国的陆栖寡毛类大部分表现为东洋区动物的特点,全北区的性质极少,仅在塔城哈尔滨等地可以见到少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