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驳骨

爵床科驳骨草属植物
小驳骨,又名接骨木接骨筒、乌骨黄藤,是一种爵床科多年生草本亚灌木,直立,无毛,高可达1米。它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小驳骨生长在海拔200米至55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村旁和路边的灌丛中,有时也被栽培。小驳骨的叶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哮喘、风湿病、儿童腹泻等。它还被用于治疗皮肤问题,如湿疹。小驳骨可能成为男性避孕药的基础,印度尼西亚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此外,小驳骨还被发现含有一种抑制HIV发展的酶的化合物。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高1-2米。茎直立,茎节膨大,青褐色或紫绿色。枝条对生,无毛。单叶,叶片披针形,长6-11cm,宽1-2cm。先端尖,基部狭,边缘全缘,两面均无毛。叶柄短。春夏开花,花白色带淡紫色斑点。排成花序生于枝顶或上部叶腋,长2-5cm,粗1-2cm。苞片钻状,披针形,长约2mm。花萼五裂,裂片条状披针形,与苞片同生有黏毛。花冠二唇形,长15-17cm。雄蕊2枚。夏季结果,果实棒状,长约12mm。
小驳骨
多年生草本亚灌木、直立、无毛,高约1米;茎圆柱形,节膨大,枝多数,对生,嫩枝常深紫色。叶纸质,狭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粗大,在上面平坦,在背面呈半柱状凸起,和侧脉每边6-8条,均呈深紫色或有时侧脉半透明;叶柄长在10毫米以内,或上部的叶有时近无柄。穗状花序顶生,下部间断,上部密花;苞片对生,在花序下部的1或2对呈叶状,比萼长,上部的小,披针状线形,比尊短,内含花2至数朵;萼裂片披针状线形,长约4毫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1.2-1.4厘米,上唇长圆状卵形,下唇浅3裂。[shuò]果长1.2厘米,无毛。花期春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