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滑蜥

爬行纲有鳞目的动物
山滑蜥(学名:Scincella monticola),[1]石龙子科滑蜥属,又名四脚蛇。它的眼睛上突,背部泛金属铜的光泽,两侧列黑白相间条纹,腹部和长尾银灰色,身体呈流线型。[2]

形态特征

山滑蜥吻鳞宽而高;环体中段鳞23—26行;第N趾趾下瓣10—14枚;腹面黑灰色;尾下面具粗大稀疏的黑点。[3]
山滑蜥全长120毫米左右。5雄头体长45.4—59毫米,3雄尾长71—85毫米;2雌头体长50—54毫米,尾均断。头大于颈部。吻鳞宽大于高,宽于它与额鼻鳞相接的鳞缝,与额鼻鳞相接较宽;无上鼻鳞,额鼻鳞1枚,宽约为长的2倍;前额鳞1对,在额鼻鳞之后彼此分离或相接一额鳞前钝后尖,鸢形,与前2枚眶上鳞相接;额顶鳞大于间顶鳞,彼此相接;顶鳞1对较大,在间顶鳞正后方恰相接;颞鳞2十2,上颞鳞大,2枚颞鳞与顶鳞相接;上睫鳞7枚;眶上鳞4枚,第2枚最大,第4枚最小;下眼睑有一透明睑窗。颊鳞2枚,前枚较大;鼻鳞大,鼻孔位于鼻鳞中央;上、下唇鳞均为7枚;第4和第5枚上唇鳞矩形或五边形;耳孔前缘无瓣突。
山滑蜥的外耳孔与下眼睑窗的比例和康定滑蜥一样,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表现出连续相关的差异:低海拔居群的外耳孔大于下眼睑窗;高海拔居群中的部分个体外耳孔几与下眼睑窗等大;高海拔居群中的多数个体外耳孔显著小于下眼睑窗;鼓膜下陷。颈鳞2—3对,第1对扩大的几颈鳞与顶鳞斜向相接。背鳞平滑,背中部鳞片显著大于体侧鳞片,略大于腹鳞;环体中段鳞23—26行;体侧两黑纵纹间背鳞4+2(1/2)行,侧纵纹上缘较直;背中线鳞56—78枚;腹中线鳞63—74枚;有2枚较大的肛前鳞;尾长为头体长的1—1.6倍;尾下腹面正中1行鳞扩大,四肢较弱,前后肢贴体相向时绝不超越,相距约一臂长;第Ⅵ趾背面覆以2行或2行以上的鳞片,第W趾趾下瓣10—14枚;掌蹠部被粒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