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

秦始皇东巡刻于峄山的记功刻石
1
4
《峄[yì]山刻石》,又名《峄山碑》,是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至邹峄山(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峄山)时所立的最早刻石,用于颂扬功德。[1]
《峄山刻石》圆首方座,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小篆书,传为李斯所书。《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称为“始皇诏”,赞扬秦始皇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称为“二世诏”,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1][3]原刻石立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但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宋代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碑高2.9米,宽1.4米;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博物馆,碑高1.9米,宽0.48米。[3][2][4]
《峄山刻石》碑文的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称为"玉箸篆",两千年来几为小篆正宗,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5]由大篆演变为小篆,并开始走向规范和定型,这是中国汉字内在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包括《峄山刻石》在内的秦代诸刻石,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规整、秩序和理性。这一审美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左右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且成为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定势。[6]

创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增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巡各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来到山东省邹县东南的峄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刊刻《峄山刻石》(前半部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季,秦二世为威服海内而效法秦始皇巡视郡县,东巡碣石、会稽等地。李斯同行,奏请秦二世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上刻诏书以彰显先帝成功盛德,于是在《峄山刻石》等刻石上补刻诏书并著随从大臣的姓名(后半部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