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古代男子用的头巾
[]头是一种起源于汉代纱罗软巾,也称为折上巾或软裹。由于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因此也被俗称为“乌纱帽”。幞头因其便利的穿着和丰富的变化而深受宫廷内外、社会各阶层欢迎,成为百官士庶的常服。幞头的形制变化与发展体现了官员服饰等级性和实用性博弈交融的特性,同时反映了民族融合、文明交汇的历史现实。幞头脱戴方便,华贵中显得活泼,是汉民族服饰的一颗璀璨明珠,沿袭的时间长达一千余年。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幞头仍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依依不舍的历史情结。在隋唐时期,幞头是中国男子的普遍服饰,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后来加长并打结后可作为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1][2]

特点

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幞头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