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鳍鱲(学名:Zacco platypus),又称平颌鱲,是鲤科鱲属的一种初级性淡水鱼。性喜凉温性水域,广栖于河川上中外游水域之浅流、浅濑、深流、深潭,及水库湖泊与沟渠等多种型态水域。[2][1]分布于中国大陆、日本及韩国。[6][10]生境底部多泥沙、砾石,对水质要求高。以水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小鱼和有机碎屑为食。[6] 宽鳍鱲体长扁平,约18cm,最重可达387g,上下 颌前端平齐,无须,眼睛较小,位于身体侧面上方,体表有较大的圆形鳞片。雌雄成鱼在繁殖期体色差异明显,雄性颜色鲜艳。[4][8]宽鳍鱲雌雄异体,繁殖期为5~7月,受水温影响,呈现年周期变化。雌雄性别比例接近1:1。[8][11]繁殖季节内分批产卵。[9] 虽然宽鳍鱲的数量和分布区均在减少,[9]但截至2023年,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5]宽鳍鱲种群数量大,蛋白质含量高,雄性繁殖期时体色鲜艳,具有较高的渔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作为人工养殖的物种,也是水体环境的指示生物。[a][9][13][14] 发现与分类
1846年,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Temminck,1778)和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在日本采集到标本,并将描述了宽鳍鱲。将宽鰭鱲被归于雅罗鱼属(Leuciscus),命名为L. platypus。多名生物学者如英国动物学家甘瑟(Gunther,1868)等学者分别对采自日本、中国等多地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将宽鳍鱲归为马口鱼属(Opsarichthys),定名为O. platypus。之后,1871年荷兰学者布勒克尔(Blecker,1931)重新修订其属种名,将其置于低线鱲属中(Barilius),定名为B.acutipinnis。1873年甘瑟又将其重新归属于马口鱼属,定名为O. acutipinnis。1879年荷兰鱼类学家布勒克尔(Bleeker,1931)将宽鳍鱲的种名改回为platypus,并命名为Barilius platypus。随后,英国动物学家布林格(Boulenger,1901)认为宽鳍鱲仍应归于马口鱼属,将其命名为O. acanthogeny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