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速生长(英语:Allometry)是关于身体大小与形状、解剖学、生理学及至行为间关系的研究,于1892年被Otto Snell,1917年被D'Arcy Thompson和1932年被朱利安·赫胥黎首先阐述。异速生长往往也译成相对生长。赫克斯利和泰西埃(G.Teissier)提倡了y=bx式。一般,y是部分(器官)的大小,x是其他部分或全体的大小,有的时候也表示长度和重量。b及d是常数,b为初级生长指数,a称为平衡常数。异速生长常研究物种大小比率方面的形状差异。不同大小但共同形状的两个物种会在某个比率上有其共有维度。例如,一个生物体随年龄生长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却一直相似。 发展
最初,赫克斯利用k表示平衡常数,泰西埃用k表示初级生长指数,后来则统一为上述符号。上式一般称为异速生长式,如果两边取对数,则成比生长率之比是一定的。反之,异速生长式亦可从这个假定导出。可是,例如在全体和部分异速生长的情况下,由于全体中包括那个部分,在异速生长式的应用上因而有种种的矛盾,也有人指出,因为一般是两边取对数来画图形,所以矛盾可被掩盖。因此认为异速生长式在许多情况下是近似的,若是在图形上出现直线的屈折和不连续点时,即可推测生长状况发生的变化,可以肯定,异速生长式足以给现象的记述和分析带来方便。 应用
甲壳纲十足类的螯[áo]和躯干的生长,鼠内脏重与全体重的关系等,是适用异速生长式的好例子。异速生长的关系,不只可以应用于个体的生长,更可扩展到不同个体间大小的比较,特别适用于进化的研究,因此,已把个体内的异速生长特称之为个体发育异速生长(ontogeneticallometry,heterauxesis),而把其他的称为异速生长(allomorphosis)来进行区别。个体发育学异速生长研究常用蜥蜴或蛇作为模式体。因为他们出生后都没有双亲育幼并且幼年与成年身体大小相差很大。蜥蜴在个体发育史上展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