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在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以机体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伴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特征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除原发病表现外,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和溶血[4]。 DIC的主要病因是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内科及儿科疾病、医源性因素等[4]。在DIC诊断中,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是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指标来综合评估,任何单一的实验室诊断指标用于诊断DIC的价值十分有限[2]。DIC的治疗方法包括替代治疗、抗凝治疗、使用纤溶抑制药物、溶栓疗法和其他治疗等,其中抗凝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1]。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诊断困难,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识别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4]。 1978年,西格尔(Siegal)报道以色列的一家大型医疗中心的DIC发病率约为1/1000。卡廷-塞巴 R(Cartin-Ceba R)于2006年对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所医院ICU的1461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49/十万,死亡率为39/十万;DIC发病率为18/十万,死亡率为76/十万。DIC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7]。 1951年,施耐德(Schneider)发表论文提出胎盘早剥的患者会出现纤维蛋白栓塞(fibrin embolis),又称为DIC,并提出DIC也可能是先兆子痫的病因。至此,DIC的命名正式见诸于文献[7]。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