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夷大将军

日本高级军官
征夷大将军为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期间,被派遣至东国的高阶将军的一个称呼。其后,以武家政权之称的幕府成立后,也有将军、公方、大树、大树公、御所等称呼。与此相似的职位有征狄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征东大将军

历史沿革

此官始自奈良时代,平时不常设,每有征伐由朝廷命将出征,大将有权自行开府。这一官职的早期公家朝廷有力的时候(奈良和平安时代),有多种名称,不固定,如“持大使”“征东大使”“持节大将军”“征东大将军”“征夷大将军”等。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平定地方叛乱以及征发虾夷人(所以“征东”)。
首次出现于延历13年(794年),大伴弟麻吕任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讨伐虾夷,后坂上田村麻吕接任这一官职,此后基本固定为“征夷大将军”,因此,日人多将他视为初代征夷大将军。总体而言,此一阶段,征夷大将军(或其他称谓)是公家朝廷的将领,不具有后来武家政权“幕府”的意义。
在12世纪末,幕府将军转为所有武士与军人的首领、总代表。公元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一时间能够统领各地诸侯与军人,故一直保留着将军之头衔,以后的幕府将军皆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由镰仓幕府开始,到明治维新之前,大部分幕府将军,取代日本皇室与天皇,掌握日本实际政权,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由于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际政权,天皇仅是傀儡,因此明白实情的中华朝廷,也一样封将军为“日本国王”(见足利义满),而德川幕府因为受到儒家尊王思想的熏陶,为免[jiàn]越天皇,有时会用中文典故,不称日本国王,自号为日本国大君,但其实大君在汉语并不是指“伟大的封君”,乃是“伟大的天子”,初唐四杰骆宾王就有“大君之命”的名句。在欧美,由于将军的长期军政统治,到后来欧洲人执访东瀛,一直误以为“将军”就是日本的皇帝。直到江户幕府末年,美国派到日本的特使也还没有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