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综合征(英文名: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称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心肌病(TCM)、Takotsubo综合征、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伤心综合征等,是一类心理应激或躯体应激的情况下诱发的以短暂性左心室壁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可逆性心肌病。[1][5] 心碎综合征常与情绪激动或应激(包括体力应激)状态有关。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一过性胸痛、胸闷,短暂左心室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有呼吸困难、晕厥、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发病前多数患者有严重的精神或躯体应激因素。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轻度心肌酶水平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无明显狭窄。心碎综合征的初始治疗包括抗心肌缺血治疗、持续心电监护、阿司匹林、肝素、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等。[2] 心碎综合征最早于1991年,由日本学者Dote等首先报道。[1]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把心碎综合征归为获得性心肌病,后中国陆续有病例报道。[3] 病因
心碎综合征常与情绪激动或应激(包括体力应激)状态有关。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机制有:大量儿茶酚胺诱导心肌顿抑;多支心外膜血管或微血管痉挛所致的缺血介导的心肌顿抑;老年女性室间隔形态呈S形,导致流出道或心室中部梗阻;术后低血容量患者儿茶酚胺过多。[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