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日)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外照射作用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称外照射急性放射病。[1] 临床上根据其受照剂量大小、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肠型急性放射病、脑型急性放射病三种类型。[2]急性放射病辐射致病的阙剂量为100cGy(1cGy=0.01Gy),随照射剂量增加,急性放射病的损伤程度加重。辐射敏感性较高的个体,受照辐射剂量在60-80cGy时也有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者。[1] 遭受低于致死剂量照射所致的典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对于急性放射病的诊断,依据受照史、辐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并结合健康档案加以综合分析。[1]重度以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经过积极治疗均能存活,但无论移植或是细胞因子治疗,受照射剂量大于8Gy的放射病病例尚无长期存活的报道,肠型放射病存活时间10-15天死亡。脑型放射病病情危重,患者一般在2-3天内死亡。[2] 放射损伤是随着1895年伦琴(Roentgen)发现X线和随后贝可勒尔(Becquerel)、居里夫人(Marie Curie)发现了铀[yóu]、钍[tǔ]、钋和镭的放射性后不久而发生,居里夫人就是最早受射线伤害的放射损伤患者之一。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分别爆炸的1.25万吨235U和22万吨239Pu原子弹造成了20余万人员伤亡的放射损伤核灾难。[5]中国自20纪50代末期开展急性放射病的实验治疗研究,60年代起开始辐射病理学的研究,70年代末开始骨髓细胞超低温保存和造血细胞植治疗急性放射病的实验研究,80年代以来以来事故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尽可能地应用医学科学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得到重要进展,随后开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富集和扩增的研究,为建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贮存库和临床应用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6]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