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

一种由拉沙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拉沙热(Lassa fever,LF)是一种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引起的发热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和咳嗽等。[3]
沙拉热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被报告,后在西非地区流行。[3]2022年2月,英国卫生部门确认一例拉沙热死亡病例。[4]2023年1月22日,尼日利亚卫生部门表示,1月2日至15日期间,该国记录369例疑似拉沙热病例,已确诊105例。[5]2024年8月,四川省报告了中国首例LF输入病例。拉沙病毒属于一种包膜分节单链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粒子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由2段核糖核酸、核蛋白、脂质包膜和糖蛋白组成。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该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50~300nm,横截面显示出“沙粒样”。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推测可能与病毒入侵与复制、免疫抑制与炎症反应、血管损伤与多器官衰竭等有关。[2]
沙拉热主要在西非多个国家流行,其中以西非森林地区发病率最高,该区域每年约30万人感染拉沙病毒,导致约5000人死亡。[2]拉沙病毒的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尤其是乳鼠;主要通过大鼠的尿液或粪便传播给人类,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粪便或其他身体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3]人对拉沙病毒普遍易感;[2]潜伏期通常在接触病毒后10天(6~21天)左右。[3]
拉沙热早期症状不典型,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疑似病例则依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2]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3]治疗方法有支持疗法、抗病毒治疗、免疫血浆疗法等,其中常用药物有利巴韦林、法匹拉韦阿比多尔等。WHO(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数据显示,该病的全球发病率约为1%,但病死率却高达15%。[2]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