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修正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1][2]

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在推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同时,在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于是孙中山毅然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于1914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并先后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不断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罪行。此后,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挥师北伐,不屈不挠地同封建军阀展开了长达6年的斗争。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奋起抗争过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