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乙型肝炎
新生儿乙型肝炎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新生儿乙型肝炎是由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肝炎
。感染途径主要来源于母婴传播。潜伏期患儿多无症状,典型表现为
黄疸
、发热、肝大、粪色变浅、食欲减退;重者可出现
肝性脑病
、出血等。阻断母婴传播是减少及最终消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的关键措施。大部分呈慢性经过,常可持续不愈,成为慢性携带者或
慢性肝炎
,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重者可引起肝性脑病、肝衰竭,也会成为日后
肝癌
、
肝硬化
的潜在危险。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传染科
病因
新生儿感染HBV主要通过HBsAg阳性的母亲经过母婴宫内传播及围产期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
宫内传播
孕母急性或持续性病毒血症时,病毒可经过
胎盘
感染胎儿,其发生率在
妊娠
头6个月约为5%,后3个月及近
分娩
时为25%~76%。
分娩时传播
90%的病例是在分娩时母血渗入胎儿血中而传播,或胎儿吞咽病毒污染的羊水而受染。
出生后感染
出生后与产母密切接触,如通过唾液、乳汁、粪便等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其他
乙肝病毒
携带者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