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

日本以金融服务为主的公司
日本银行(日文名:日本銀行について)正式成立于1882年10月10日,是日本的中央银行,位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本国町2-1-1。主要负责日本金融、货币等业务的制定与调整。[2][4]
日本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1888年,政府正式制定了“日本银行条例”。同年的10月10日,日本银行开始营业。1942年《日本银行法》制定,日本银行从人事到政策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来自行政的完全监督。1949年,日本战败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在日银内部设置“政策决定委员会”,形式上带来了机构独立运营的可能性。[2]1997年6月,《日本银行法》颁布,该银行的资本金为1亿日元,该法律条文于次年生效。[5]2013年3月,黑田东彦正式出任日银行长,开始对日本银行进行了重大改革。[2][6]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续签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7]2023年4月9日,植田和男正式开始了其为期5年的任期,成为日本央行史上首位经济学家出身的行长。[3]2024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8]

建立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尚未成立中央银行,当时有一种类似中国钱庄的组织,由富豪商人经营,从事金、银、铜等不同金属铸币的兑换,以及金银的买卖和存款、贷款业务。这个组织被叫作“汇兑组”。该组织与德川幕府的官僚有紧密联系,在德川幕府政权的倒台后也随之相继衰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积极推行移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殖产兴业”政策,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国家财政基础极为薄弱,工农业发展水平也非常落后,资金严重匮乏导致无法顺利推行此项政策。1872年,日本政府下决心改革混乱且脆弱的金融体系,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融资的环境,日本政府借鉴模仿美国1864年发布的《国民银行条例》,制定了日本的《国立银行条例》,旨在把银行券的发行统一于国立银行。但是当时日本国内众多的国立银行并非由国家控制,也没有政府投资,导致货币发行权没有控制在国家手里。针对此问题,日本政府试图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资本主义的基础组织——股份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度移植过来。[9]
1877年日本西南战争爆发后,明治政府为了筹集军费而滥发纸币,但是因为无法兑现,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日益衰败的经济态势,大久保利通的继承人、时任大藏卿的松方正义(1835—1924,后担任日本第四任、第六任首相)基于“制定货币运用之基轴”的思考,在1882年6月推出了《日本银行条例》,同年10月10日日本央行即日本银行在日本东京日本桥成立,日本银行是政府授权成立的法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