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

云冈石窟开创者
昙曜(生卒年不详),北魏著名佛教高僧,籍贯凉州(今武威郡姑臧县)。年少时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宗,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重。北魏太武帝废佛教后,北地经像零落,佛教活动断歇,沙门多还俗,但昙曜道心坚固,始终如一地坚持修行。太子拓跋晃多次劝说,昙曜仍密持法服器物,不离身,受到众人敬重。昙曜后卒于大同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出巡时,遇到昙曜,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这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后的时期。拓跋濬对昙曜礼重有加,下令在平城(今大同市)西武周山上开凿石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座大型石窟被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本人是石窟寺的创始人,曾译有《大吉义神咒经》一卷。[1][2][3]

简介

文成帝即位后,再兴佛教,特任师为昭玄都统,管理僧众。师于受命之后,绥辑僧众,整修寺宇,道誉日高,帝事之以师礼,遂应帝之请,于武周山山谷北面石壁开凿窟[kān]五所,每窟镌造佛像一尊,皆高六、七十尺,窟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雕饰奇秀,又建立佛寺,称为灵岩寺。此为大同云冈石窟之开端。
师又奏帝于州镇设僧祇户、僧祇粟及佛图户之制,以为兴隆佛法之资。后住于大同石窟通乐寺,和平三年(462)召集诸德,译出大吉义神咒经二卷、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因缘传四卷。
盖魏地大法得以再振,毁坏之塔寺仍还修复,佛像经论又得再显,师之功至钜。(续高僧传卷一、历代三宝纪卷九、广弘明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六、魏书释老志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