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

中国刺绣艺术家
朱凤(1910~1993年),[1]女,原名寿臣,字瑞成,又字琪,曾用名文玉、蕴玉,生于1910年5月16日,江苏省常熟市人,高级工艺师。她曾任苏州市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委员会委员、苏州刺绣厂艺术指导。[2]她的主要作品有散针、散套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等领袖肖像。[1]
朱凤原籍常熟,[3]15岁入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从师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学习刺绣,[2]是一位集刺绣技艺、理论、教育之大成的艺术家;早在1951年6月,朱凤便开拓人像绣的新路,用“散针”绣成《毛主席像》,成为苏州绣毛主席像的第一人;1952年她创造的“散套针”,至今仍是刺绣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针法;1954年,在朱凤的倡议和指导下,苏绣双面绣恢复了生产,很快风靡国内外,成为苏绣艺术的象征;1956年,朱凤吸收西洋点彩画原理,发明了“点彩绣”,既避免了一般绣像的反光,又保持了中国刺绣特有的古朴风格;朱凤于1957年编著的《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是新中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刺绣技法的专著;1985年,她又编成《苏绣》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又一笔文化财富。[3]

生平工作

思想起源
1928年,18岁的朱凤受聘于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一天,她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学习中国刺绣艺术只有18年,技艺已超出中国。这促使她警觉,引起她思考,并立志要振兴祖国的刺绣事业。从此她暗下决心,技艺上精益求精,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刺绣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