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

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朱践耳(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原名朱荣实,字朴臣,[1][2][3]中国作曲家,[4]祖籍安徽泾县,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5][6][7]早年创作艺术歌曲、戏剧配乐及吹奏乐;1949年起创作电影配乐;1955年赴苏联留学,入读莫斯科音乐学院,期间创作有大量各体裁作品,包括《节日序曲》、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1960年回国,到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作有《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歌曲;1975年起在上海交响乐团担任常任作曲家;进入八十年代后,创作了一些反思之作;1985年,63岁时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之后十余年共作有11部交响曲,形式上均有创新。[8][9][10]

人物经历

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自学钢琴等乐器。上世纪30年代后期,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1955年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用音精练,笔触细致;钢琴独奏曲《叙事诗》(为独幕芭蕾思凡》而写)和《主题与变奏曲》,乐思发展逻辑严密,和声手法亦较丰富,前者运用了交响性手法和奏鸣曲式,冲突尖锐,情思奔放,刻画了小尼姑从宗教重压下挣脱出来走向生活的历程。1959年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并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以后又以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响乐团陆续演出。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1960年学成归国,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完成于1980年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则是他在张志新烈士悲剧性事件的激发下,经过两年的酝酿而写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1982年5月,在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1983年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由瑞士广播交响乐团在斯德哥尔摩演出。1984年应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届国际音乐节,《交响幻想曲》由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录制唱片。1987年应邀访日本,“新交响乐团”演出《纳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挥。1993年出席第六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在台湾首演了委约创作的民乐五重奏《和》。1994年在美国完成第六、七、八交响曲和《小交响曲》。1996年出席巴黎“96法国电台国际音乐节”,演奏了五重奏《和》。2002年出席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了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2000年赴日本横滨出席“亚洲现代音乐周”,演出《第八交响曲》。2002年5月,他出版了我国首部个人交响作品集《朱践耳交响曲集》。
朱践耳

荣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