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

印度支那古国
占城,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在梵语中意为城,简译占婆、占波。占城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1]占城位于今越南的中南部,王都位于因陀罗补罗(今茶荞)。国土较广,北起今越南河静省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代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20世纪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2]
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占人故地原是中国汉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192年(一说137年),象林县功曹之子,名達(也作达或连,又称释利摩罗),杀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国王独揽大权。释利摩罗及其后历代君主,力图向北扩张,同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10—13世纪,占城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1402年越南夺取占城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1471年,后黎朝黎圣宗亲征占城,攻陷首都,“生擒”占王茶全,设置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归仁一带。[3]
占城海上贸易很活跃,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指出,占城是“海外诸蕃国”中西南诸国的“都会”之一。与宋朝有密切贸易关系的阿拉伯等国商船东来时往往在占城逗留,然后从占城出发,走海路若顺风的话,半个月即可到达广州。“占城、大食之民,岁航海而来贾于中国者多矣”,宋元时期,占城移民及其后裔已遍布中国东南沿海。到明代时,占城是郑和下西洋在海外的第一站,也是郑和下西洋的货物中转站,在海上丝路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

历史

早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