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

中国传统戏曲声腔
梆子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它起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之一。[1]梆子腔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并有许多不同分支和剧种,如秦腔、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2]
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3]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梆子腔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曲调多以七声音阶为主,唱调为上下句式,伴奏乐器有板胡等。它以一对上下句为基本唱腔结构单位,使用各种板式来展现丰富的音乐变化。梆子腔在各地区的演变呈现出多种情况,有保持传统的单声腔剧种,也有与其他声腔相结合形成双声腔或多声腔的剧种。[4]

基本介绍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东结合,逐渐衍变成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它以硬木梆子击节,并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乐器;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调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