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雀形目伯劳科,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Resident bird),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除了东边的国家),到新几内亚,在中国也广泛分布,并在部分地区存在羽色多态现象,即在羽色上有棕色型、黑色型及过渡色型的分化。棕背伯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2][3] 棕背伯劳全长226至286毫米,头侧具宽阔的黑纹,头顶至上背灰色或黑色,肩羽、下背至尾上覆羽逐渐转为深棕色,故称之为棕背伯劳,翅和尾黑色,下体大都浅棕白色,两性相似。[4] 棕背伯劳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多在空旷地区,或高大树木的顶端栖息。棕背伯劳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性凶猛,多以各种昆虫为食,如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蜻蜒目等。棕背伯劳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营巢活动,营巢时雌雄鸟共同进行,4至7月间繁殖,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由雌鸟孵蛋,大概二个星期就可以出生,出生后由雌、雄鸟共同喂食,十二天后幼鸟离巢自立。[5][6][7][8] 2000年8月1日,棕背伯劳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