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Plant cell)[2]是植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4]是一种真核细胞,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细胞壁,并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3] 植物细胞一般很小,高等植物中,其直径通常为20-50μm。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多面体、圆柱状和纺锤状。[2]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组成。细胞壁可分成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等3层。原生质体是指细胞中有生命活动的物质组成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植物细胞中还常有一些储存物质或代谢产物称后含物。[3]单细胞植物的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分裂成两个,以此进行增殖。在多细胞植物生长发育中,细胞分裂使植物体的细胞数目增多;多细胞植物的生殖也建立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5] 历史发展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于1665年发现的。当时他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cell"命名。cell的本义是一格一格的小房间。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虽然他没有看见活的细胞,后世的科学家仍认为其功不可没,将他当作发现细胞的第一人。[6] 真正首先发现活细胞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74年,列文虎克以自制的显微镜在雨水和口中残留物中观察到微生物。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细菌的科学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