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

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细胞是植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四部分,细胞质中分散有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器。构成植物细胞的生命物质是原生质,主要由水分、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组成。在细胞中,原生质是以特定的细胞结构(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的形式存在的。故此,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也称原生质体。[1]
植物细胞一般很小,肉眼难以识别。大多数植物细胞的直径介于10~100pm之间。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植物细胞超过此范围,如成熟番茄果实内的果肉细胞和西瓜瓤的细胞直径约1毫米、棉花种皮上的表皮毛细胞(俗称棉花纤维)长可达70毫米。植物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球形或近于球形、多面体形、纺锤体柱状体、不规则形状等。单细胞藻类植物,如小球藻衣藻等,因细胞处于游离的生活状态,形状常近似球形;在多细胞的植物体内,由于细胞紧密排列在一起,多数细胞相互挤压成多面体形;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细胞如导管和筛管等呈长管状;起机械支持作用的细胞一般呈长梭形。细胞形状的多样性是因为细胞适应各种功能的变化而分化成不同的形状。[2]

发展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的Robert Hooke(罗伯特·胡克)用荷兰人Leeuwenhoek(列文虎克)发明制作的显微镜观察了一小片软木,看到软木是由许多蜂窝状的小格子组成,Hooke将每一个格子称作“细胞”。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Matthias Schleiden(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根据对植物和动物观察的大量资料提出:一切动、植物有机体都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是相对独立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整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