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辨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4]
暴雨形成流速极大的洪流,山区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或盆地,使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加之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为辫状散流;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成的扇形堆积物,称为洪积扇。[5]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 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所以洪积扇又有三角洲之称。[4]洪积扇通常是氧化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其沉积物多呈红色、紫红色。[1]洪积扇分为现代洪积扇、古洪积扇和多期洪积扇。[2] 洪积扇的叠置和变形是确定活动构造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广大的干早和半干早西北和华北山区的山前地带,暂时性和季节性河流常形成典型的洪积扇。[4] 形成原因
洪积扇是山地洪水携带的泥沙在流出山口后因地势变缓、河道变宽及地物阻挡等原因形成的扇形沉积体。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洪积扇是一种较常见的地貌类型。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物源供给及基准面变化是洪积扇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构造活动是形成洪积扇的决定性因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