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淮阴

古时地名
淮阴,其一是指以马头镇周边为治所的古淮阴,即古淮阴县;其二是指以淮城为中心的“仿古淮阴”。[1]
淮阴,秦时设县,因地处淮水(淮河)之南而得名。[2]淮阴县始为淮、泗交汇之地。东晋时期,荀羡为加强军备,在淮、泗交汇之地另筑淮阴城[3]。是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种瓜丞相步陟故里。宋咸淳九年(1273年),始置清河县,地跨淮河两岸,县城因黄河夺淮而多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县治由马头镇西侧旧县村迁清江浦。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2001年1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境域不变。著名的清口枢纽主要在淮阴区境内,黄、淮、运河在此交汇,境内有里运河口、中运河口(仲庄、杨庄、李庄3口)、古黄河杨庄活动坝、张福河口、淮北盐河口、二河淮沭河闸、洪泽湖大堤北段等[4]

历史沿革

古淮阴,是指历史上被名称为“淮阴”的地方。
淮阴最早始于秦。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淮阴县,因其治所位于淮河南岸(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取古语水之南为阴命名淮阴。历史上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名称也多有变更。绍兴五年(1135)省为淮阴镇,六年(1136)仍置淮阴县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于淮阴北境置清河军,三年后地入元,改清河县,因其治所位于大清河水过泗阳三岔分两支,一曰大清河,一曰小清河)口得名。此后数百年中,淮阴故城受洪水威胁,日益荒凉。清乾隆27年(1762年)县治迁清江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