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过度所致贫血
溶血过度所致贫血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溶血
过度所致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出现的贫血性疾病。与之相对的是代偿性贫血,即虽有
溶血
但尚未出现贫血。发病率地区不同各有不同,欧美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0.1%~1.0%,我国南方以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居多,而北方则以后天获得性溶血病常见。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7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5%,80岁以上可达10%。病因为红
细胞
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外因素,导致红细胞改变,红细胞在血循环中即破坏,或被吞噬细胞清除。症状可有贫血、
黄疸
、肝脾大。实验室检查可有血红蛋白下降、间接
胆红素
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
乳酸脱氢酶
升高、
血浆
游离血红蛋白增多、结合珠蛋白下降、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寿命缩短及特异性
溶血
相关检查指标异常。溶血性疾病的治疗也应依病因及病情个体化处理,如:清除病因、去除诱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脾切除、雄性激素、
免疫抑制剂
、输血、血浆置换等。慢性溶血主要是贫血的危害,在急性溶血时可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肾衰竭
、溶血危象等情况。疗效取决于造成
溶血
原因。
就诊科室
血液科、内科
病因
溶血的病因可分为红细胞本身的异常或红细胞受外在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