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英文:User portrait[1])是一套全面关于用户信息的标签,给公司提供决策(商业业务的分析)。[4][2][5]用户画像最初是在电商领域得到应用的,阿兰·库珀(Alan Cooper)在1999年提出了用户画像的概念。[6]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画像开始逐渐在各方面领域应用,[3]从根据用户本人的需求开发,转变为以搜集用户数据进行分析而进行开发。[7] 用户画像的原理是,制定一套全面代替“人”的标签,进而代替用户,预测用户喜欢的内容。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基于真实数据形成不同类型的用户画像,一个产品通常需要4-8种类型的用户画像。[3][4][8]用户画像的标签类型分为统计类标签、规则类标签和机器学习挖掘标签3大类。用户画像的PERSONAL八要素包括:P代表基本性(Primary),E代表同理性(Empathy),R代表真实性(Realistic),S代表独特性(Singular),O代表目标性(Objectives),N代表数量性(Number),A代表应用性(Applicable),L代表长久性(Long)。[9] 用户画像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类型的人群的进行分析,并为这些人提供出个性化服务,同时给企业带来商业价值。[3][10]用户画像的应用产生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11]一方面用户画像应用于服务业、[12][13]教育、[14]公共服务[15][16][17]和制造业供应链等等[18]正面影响方面。[19]另一方面有信息泄露、信息茧房等产生的负面影响。[20][21] 起源
用户画像最早是美国人阿兰·库珀(Alan Cooper)在1999年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the Why High-Tech Products Drive Us Crazy and How to Restore the Sanity的初版提出的。[6]他在应用用户画像时,将用户分为不同类型,并利用行为、性别和偏好等要素对用户进行描述,形成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这种用户画像被称作“User Persona”。这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能够直接将用户的核心诉求展现出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