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蝰

蝰科白头蝰属的唯一一种毒蛇
1
4
白头[kuí]学名Azemiops kharini)又名白头蛇、白[jué]蝰,是蝰科白头蝰属的唯一一种毒蛇。[3][4]其头部为白色,两条黑色垂直条纹穿过前额鳞、额鳞、顶鳞,与颈部背面的黑色相连。在头两侧的眶上鳞的下角落各有一个黑点,在前[niè]鳞的右上角两侧都有相同的黑点。[8]头下方具有一条狭窄的白色带。颊部有一条狭窄的深色条纹。头侧为黄色。头中部有一“V”型中央鳞片,沿该鳞片与身体前四分之一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黄色条纹。[8]身体背面和侧面为蓝黑色,有10~15条橙色条纹。尾巴的顶端是黄色的。[8]
2013年之前,白头蝰属仅有一个物种,即白头蝰(Azemiops feae)。直到2013年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奥莱尔将白头蝰(Azemiops feae)拆分为两个物种,大致以越南河内以及中国昆明和攀枝花为界,以东为新种Azemiops kharini,该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且该类群在未拆分前就因头部特征被称之为“白头蝰”,因此,将其中文名冠以“白头蝰”;以西为Azemiops feae,中文名则改为“黑头蝰”。[11]
虽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濒危状况评估为无危,但中国已经将其列为三有保护动物,且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种。[9]

形态特征

白头蝰没有颊窝,其头部为白色,两条黑色垂直条纹穿过前额鳞、额鳞和顶鳞,与颈部背面的黑色相连。在头两侧的眶上鳞的下角落各有一个黑点,在前颞鳞的右上角两侧都有相同的黑点。[8]头下方具有一条狭窄的白色带。颊部有一条狭窄的深色条纹。上颌长有一对比同属物种短小的管牙。头侧为黄色。头中部有一“V”型中央鳞片,沿该鳞片与身体前四分之一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黄色条纹。[7]身体背面和侧面为蓝黑色,有10~15条橙色条纹。尾巴的顶端是黄色的。雄性体长最大为671毫米左右,雌性体长最大为661毫米左右。[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