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渡桥

上海市白渡桥
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距和县城22公里。在唐以前,这里只是一个无名渡口,南北千余米汪洋一片,南来北往行人全靠一叶扁舟过渡,平时渡宽亦有五六百米。现在,白渡桥是连接黄浦区虹口区的过河通道,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

大桥䑞宏

传说白渡桥其名与唐代两位同年出生的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有关。民国初年,和州学者张铁安,在《重建白渡桥碑记》中就写有“唐廷缔迹,白傅留踪”句。据史料记载,刘、白向来交深,即使贬[zhé]远离京都,仍不绝诗书往来,借以相互慰勉。唐长庆四年(824年)春,刘禹锡由[kuí]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夏,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老友相见,悲喜交加。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下船后,白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岂料刘已会意,乃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吟罢相对开怀大笑。白又道:“为黎民计,此处当架一座桥。”刘道:“平水季节能架木板浮桥也好。”那次,白居易着实在和州住了几日。后来刘禹锡为了志念,便将渡口命名为“白渡”。又两年后的唐宝历二年(826年)秋,刘禹锡罢任和州刺史调京都途经扬州时,正好白居易从东都也来扬州。两位老友首次同游扬州,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分外亲昵。刘不免又向白道歉:“可惜我只起个地名叫‘白渡’,架桥未成。不知何年能架成‘白渡桥’?”白安慰道:“将来总会生出一道‘地虹’来。”于是把酒尽兴,不知所醉。当下,白就席吟赠一诗曰: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筷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t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