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因尾鳍呈叉状而得名,[6]又名天堂鱼,[6]脊索动物门鲈形目丝足鲈科的一种观赏鱼类。[10][1]叉尾斗鱼主要品种有红蓝叉尾斗鱼、[11]香港黑叉尾斗鱼、[12]越南黑叉尾斗鱼。[13]叉尾斗鱼个体小,体色鲜艳,雄鱼好斗,可做观赏鱼,[14]在中国的饲养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15]之后被引种到其他国家,是继金鱼之后第一条被带到欧洲的观赏鱼。[2]除观赏外,叉尾斗鱼亦可用作捕食蚊虫幼虫之用。[16]中国香港于2010年7月15日发行了以香港黑叉尾斗鱼为图案的邮票。[17] 叉尾斗鱼常见体长约6厘米,体形呈长卵形,体侧稍扁,背鳍、臀鳍均呈尖形,尾鳍内凹,呈深叉形。体色随环境变化呈现咖啡色与红色条纹交织,鳃盖后缘具绿色斑块。[6]叉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从长江到珠江流域(包括台湾和海南岛)的中国东部 、越南北部和中部以及老挝北部。[2]叉尾斗鱼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14]昼伏夜出;偏好肉食且适应力强;[6]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14]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农药和工业污染等原因,叉尾斗鱼在部分地区(如中国台湾和四川)的种群数量降幅较大,中国台湾于1990年8月31日将其列入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予以保护,并实施复育计划。[3]但叉尾斗鱼整体数量稳定,分布范围广,未到易危程度,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 命名与起源
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在1758年出版其巨著《自然系统》第10版时首次对叉尾斗鱼做了科学描述,并定下了沿用至今的拉丁文学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