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通常发生于抗青光眼术后数日或数月,前房极度变浅或消失,眼压升高,用一般抗青光眼药物或手术治疗无效。如处理不当,常可导致失明,甚至需要摘除眼球,故又称恶性青光眼。本病易发生于眼球及角膜较小、浅 前房、窄房角、睫状环相对较小或晶状体相对较大的闭角型青光眼。本病为双眼疾患,一眼发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另一眼也易发生。其病理机制是睫状体的肿胀或肥大、前转,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导致晶状体虹膜膈前移,前房极浅或消失。房水在睫状突、晶状体赤道部和前玻璃体界面的附近向前流动受阻(睫状环阻滞),反流向后进入玻璃体腔或玻璃体后间隙积聚(房水引流错向),玻璃体内压力增高,又进一步顶推晶状体虹膜膈向前,产生恶性循环。经典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见于抗青光眼术后,个别病例没有施行抗青光眼手术而是局部滴用缩瞳剂后诱发。其他还包括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与外伤或者炎症相关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临床表现为眼压升高,晶体虹膜隔向前移,使全部前房明显变浅,甚至消失。对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应及早采取紧急措施,减低眼球后部的压力,打破睫状环阻滞,包括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睫状肌麻痹剂并辅以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如上述治疗无效,则需施行晶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将玻璃体前界膜尽量完全切除。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属于眼压不易控制的顽固性青光眼,预后差,往往导致不同程度视功能损害。 就诊科室
病因
其病理机制是睫状体的肿胀或肥大、前转,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导致晶状体虹膜膈前移,前房极浅或消失。房水在睫状突、晶状体赤道部和前玻璃体界面的附近向前流动受阻(睫状环阻滞),反流向后进入玻璃体腔或玻璃体后间隙积聚(房水引流错向),玻璃体内压力增高,又进一步顶推晶状体虹膜膈向前,产生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