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鸮[xiāo](学名:Ninox albifacies),又称whēkau或白脸猫头鹰,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猫头鹰,已经灭绝。在欧洲人于1840年到达新西兰时,它们的数量仍很丰富。它们的标本存放于大英博物馆,其科学描述于1845年出版。传统上认为它们属于单型属Sceloglaux Kaup,但最近的遗传研究表明它们属于Ninox属的鸱[chī]鸮亚科。笑鸮因其调皮的叫声而得名,也被称为whēkau或白面猫头鹰。到1914年,它们已经大部分或完全灭绝。 物种简介
笑鸮是猫头鹰的一种,头上无立耳,产于新西兰,已于100年前消失。笑鸮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叫声十分奇特,它常常像炫耀胜利似的放声大笑。笑鸮主要以寻找地面上的昆虫为食,并在山洞、崖缝以及悬崖的草木茂盛处筑巢。笑鸮源自于新西兰,18世纪中期这种鸟类数量变得非常稀少,是新西兰独有一种猫头鹰物种,最终灭绝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最显著的特点是鸣叫非常像精神病患者的窃笑,由于人类活动破坏笑鸮的栖息环境,使得它们开始改变所吃食物,它们会吞食鸭子、蜥蜴,以及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属于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鸮科(Strigidae),体长35.5-40厘米,翼展26.4厘米,分布在新西兰,可能已经灭绝。因叫声像人类的笑声而得名。1880年以后数量锐减,最后一只标本采集于1914年,1960年曾发现过笑鸮蛋的碎片。笑鸮是鴞形目(Strigiformes)鸱鴞科(Strigidae)的一种绝灭鸟类,学名Sceloglaux albifacies。原产于新西兰。最后一次让人看到的时间是在1914年。营巢于地面上,结果沦为猫、鼠和鼬[yòu]的捕获物。体长约40公分(约1.3呎),体羽呈淡褐色。吃齧[niè]齿类、蜥蜴和昆虫。人类将狗与鼠类带到其栖息地,这些狗与鼠类或变为其捕食者或与其竞争食物。当时带来的物种中有kiore(Pacific Rat),与其抢食并且捕食其蛋与幼崽,使得它们的数量减少。人类为博物馆与动物园猎杀它们是另外一个使其灭绝的原因。 形态特征
笑鹗脸盘白色,有深浅不一的灰色放射状细斑纹。额部、喉部、耳羽、头侧为灰白色;颈侧白色,有黑色斑纹。背面羽毛主要为暗褐色,有黄褐色或白色的宽边以及斑点和斑纹;腹面黄白色,有黄褐色纵纹。尾羽上有5道横斑和一条末端斑。嘴黑色,末端角色。爪黑色,虹膜黄褐色。笑鸮的羽毛呈黄褐色条纹,带有深褐色。肩部和偶尔颈后有白色条纹。披风羽毛边缘为白色。翅膀和尾巴有浅褐色条纹。跗腕有黄褐色至红褐色的羽毛。面部圆盘在眼睛后面和下方为白色,向中心渐变为灰色带有棕色条纹。一些鸟类呈棕红色,面部圆盘为棕色;最初被归因于亚种差异,但可能更与个体变异有关。雄鸟被认为更常见于色彩丰富的形态(例如林茨标本OÖLM 1941/433)。眼睛为非常深的橙色。体长35.5-40厘米(14-15.7英寸),翼长26.4厘米(10.4英寸),雄鸟比雌鸟小。体重约为6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