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尾前角鲀

单角鲀科前角鲀属动物
粗尾前角[tún](学名:Pervagor aspricaudus)是革鲀科前角鲀属的一种鱼类,也被称为粗尾前角单棘鲀。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1尾,体长117mm,采自海南岛沿海。 背鳍II,35;臀鳍32;胸鳍12;尾鳍1+10十1。 体长为体高2.1倍,为头长2.8倍。头长为吻长1.4倍,为眼径3.8倍。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侧扁而高,尾柄高为尾柄长2.5倍。头中大,侧视似三角 形。吻稍长,背缘明显凹人,腹缘稍凹人。眼中大,侧位而高,眼间隔隆起,眼间隔宽为眼径1.2倍。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鳃孔小,侧中位,稍倾斜或几直立,位于眼后缘下方。 鳞片小,每一鳞片的基板上的鳞棘排成单行。体侧中央的鳞片并不聚集,可个别辨认。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较粗强,起点在眼中央前方,其长稍长于吻长,鳍棘前缘具许多粒状突起,后侧缘每侧具10枚以上强逆棘;第二鳍棘细弱,隐于背中沟的皮下;第一鳍棘后的鳍膜甚短小。第二背鳍延长,位于肛门前上方,前部鳍条不高起。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约在第二背鳍第七、八鳍条下方,前部鳍条也不高起。胸鳍短圆形,侧中位略偏下。腹鳍合成1粗强鳍棘,由3对特化鳞组成,连于腰带骨后端,能活动,鳍棘上有多枚较强的倒棘。腹鳍棘后的鳍膜较小。尾鳍短,圆形。 新鲜标本体色多变,深棕色至灰绿色,或是头或体前半部深棕色,而后半部渐淡呈淡棕色;或体棕色且具许多白斑。体具许多极小的黑色斑点,通常排列成许多水平排列的纵行线纹,但较不规则。鳃孔周围无黑斑。胸鳍基部黑色。第二背鳍及臀鳍浅色,鳍上有深褐色斑点连成5~7条纵行条纹。尾鳍黄色或橙色,鳍上有6~7条棕色横行条纹,最外缘1条深褐色。

栖息环境

粗尾前角鲀栖息在水质清澈的潟湖、礁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