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外科

精神外科
精神外科(英语:Psychosurgery)是神经外科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手术方法来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的精神症状[1]。这种治疗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采用的是额叶白质切断术,但由于手术损伤大、效果不持久以及并发症多,随着精神药物的发展,逐渐被药物治疗替代。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立体定向手术技术的引入,精神外科治疗的应用有所恢复。目前,精神外科的研究方向已转向脑深层刺激手术,即通过植入电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

历史与发展

精神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0年瑞士精神病医师戈特利布·布克哈特的工作。20世纪初,葡萄牙神经病医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开发出了脑白质切除术,这项技术后来由美国神经精神病学家沃尔特·弗里曼和神经外科医生詹姆斯·W·瓦茨推广,并成为前额叶的标准治疗手段[2]。尽管莫尼斯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奖,但从1950年代起,精神外科学逐渐衰落。到1970年代,传统的弗里曼-沃茨式手术几乎绝迹,但其他形式的精神外科学仍在少数医疗机构中实施。在一些国家,精神外科学已被放弃,但在英国和美国,少数医疗中心仍在对重度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进行此类治疗。此外,精神外科学也被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手术方法

精神外科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立体定位技术,通过辐射、热凝聚、冷冻或切除等方式,移除或损坏大脑的一小部分[3]。最常见的手术类型包括囊切开术、扣带回切除术、神经束切断术、边缘脑叶切开术等。虽然手术技术的进步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和严重损害的发生率,但仍有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性欲减退、体重增加、认知情感困难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