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
波长在10nm至400nm之间的电磁波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紫外线(Ultraviolet
ray
[1]
,UV
[3]
),是阳光中频率为750THz~30PHz,对应真空中波长为10nm~400nm(纳米)的光线,
[5]
属于不可见的非
电离辐射
。
[11]
1801年
德国
物理学家
里特
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含有
溴化银
的照相底片感光,因而发现了紫外线的存在。
[2]
当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nm的光线绝大多数被臭氧吸收,因此自然光线中紫外线主要是波长在290nm~400nm的部分,这部分光线根据波长又分为
中波
紫外线(UVB:290nm~320nm)和
长波
紫外线(UVA:320nm~400nm)。
[12]
紫外线可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例如医院里常用紫外线消毒、促进生理作用和治疗
皮肤病
、软骨病;
环境治理
中可用于空气、河水以及工业
废水
的净化等。紫外线也可以促进人体
维生素D
的合成、骨骼组织发育,但长期受紫外线照射也会导致
白内障
、
皮肤癌
等疾病等。
[13]
历史
1777年,瑞典科学家雪莱(Karl Wilhelm Scheele)在氯化银感光实验中预见到有一种比
紫光
波长短的看不见的光线存在。他发现用纸带蘸氯化银溶液暴露于
太阳
后变成黑色,
蓝光
照射会比红光更明显。后来,1801年被德国人里特确认这种看不见的光线在
太阳辐射
中真实存在。里特注意到,当纸条暴露在比可见蓝光短的波长下时,纸条会变得更黑,因此发现了紫外光谱,他称之为“紫外线(infraviolet)”。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