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英文名:Vitamin B1),又称硫胺素、抗神经炎素,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1]维生素B1会在水中形成晶体,为单斜晶系板状,呈蔷薇花簇状聚集,具有轻微噻唑气味,有苦味。其分子式为C12H17N4OS+,摩尔质量为265.36g/mol,熔点为164°C,水中溶解度约500mg/mL。维生素B1加热至248°C会分解,分解时释放剧毒烟雾,包括一氧化氮、硫氧化物等。在正常储存条件下稳定,但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会发生降解。单硝酸盐形式比盐酸盐形式吸湿性更低,因此更稳定。[2] 维生素B1可以用于预防与治疗维生素B1缺乏症。可以将其添加进入面粉,通常以氯化物形式分离,提供形式包括盐酸硫胺素和硝酸硫胺素。[4]维生素B1可用作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1对维持正常的神经传导以及消化系统的正常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畜禽缺乏时,易产生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食欲减退。[5] 维生素B1主要在空肠和回肠吸收,成年人体内含维生素B1 25-30mg,约半数在肌肉中。心、肝、肾和脑等器官组织中含量较高,血液中的维生素B1大多在红细胞内。[1]人体通过尿液排出过量的维生素B1。尚未观察到通过食物或补充剂高摄入维生素B1产生明显毒性。尽管缺乏确凿的毒性证据,美国食品与营养委员会仍得出结论,过量摄入维生素B1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美国医学研究所指出,文献中尚未确立导致毒性的维生素B1摄入上限。[2] 1630年,荷兰物理学家雅各布斯·博尼特斯在爪哇首次描述了脚气病。1886年,荷兰医务官员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博士对脚气病的毒性或微生物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食用精米或白米的鸡会引发神经炎,食用红米或稻壳可预防甚至治愈这种疾病。1911年,伦敦的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博士从米糠中结晶出一种“胺”物质-硫胺素,将它命名“维生素B1”。1936年,Williams等人发表了第一个正确的维生素B1配方和合成方法。[3] 发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