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石鹬(学名:Arenaria interpres)体型高矮兼称,看起来十分的滑稽。它们在繁殖季时体色非常醒目,由栗色、白色和黑色交杂而成,嘴短,黑色,脚橙红色。到了冬天,翻石鹬身上的栗红色就会消失,而换上单调且朴素的深褐色羽毛。翻石鹬为台湾普遍的过境鸟,但是以春过境期较容易见到。它们在台湾中南部以及金门、澎湖等离岛都可以发现。平时喜欢栖息在潮间带、河口沼泽或是礁石海岸等湿地环境,主要以藏身其下的沙蚕、螃蟹等小动物为食。在中国为旅鸟和冬候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徙。迁徙时常集成松散的大群。 外形特征
雄鸟夏季头颈白色,头顶与枕具细的黑色纵纹;前额白色,有一黑色横带横跨于两眼之间,并经两眼垂直向下,与黑色颚纹相交。眼先、耳覆羽和喉白色,胸和前颈黑色,两端分别向颈侧延伸,形成两条带斑;前端与黑色颚纹相联,使喉仅中部为白色。其余下体纯白色。背、肩橙红色,具黑、白色斑;下背和尾上覆羽白色,腰具一黑色横带;尾黑色,外侧5对尾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初级飞羽黑褐色,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大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外侧次级飞羽基部也为白色,端部黑色;内侧次级飞羽白色,具黑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带。三级飞羽橙栗色,具黑色斑纹;小翼羽及初级覆羽黑色;中覆羽赤褐色;内侧翅覆羽和三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翅基部形成三角形白斑;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上体较暗,多为暗赤褐色,头部黑色纵纹较多。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体橙栗色大多消失,变为暗褐色。背部和胸部黑色变为黑褐色。 黑白斑驳也不甚明显。幼鸟似成鸟冬羽,但上体体色更暗,多为褐色,具皮黄白色羽缘。 大小量度:体重♂82-135g,♀83-110g;体长♂180-233mm,♀208-240mm;嘴峰♂20-23mm,♀20-24mm;翅♂142-155mm,♀138-155mm;尾♂53-64mm,♀57-63mm;跗跖[zhí]♂24-27mm,♀25-27mm。(注:♂雄性;♀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