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菌(学名:Klebsiella pneumoniae),[3]俗称“肺克”,[2]是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的致病菌,其所致疾病占克雷伯氏菌属感 染的95%以上,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它们是数种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3] 1875年,Edwin Klebs首次在一例肺炎患者的气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1882年,卡尔·弗里德兰德从一例肺炎死亡病例的肺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起初被命名为弗里德兰德杆菌属,后来更名为克雷伯菌属。[3]20世纪80年代以来,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明显增加。[4]肺炎克雷伯菌包含3个亚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肺炎克雷伯菌鼻硬结亚种。该菌为兼性厌氧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淡粉色菌落,大而隆起,光滑湿润,呈黏液状;在血平板形成白色或略透明大菌落;经革兰染色后在镜下呈现较短粗的革兰阴性杆菌,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排列,大小为(0.3~1.5)μm×(0.6~6)μm,无芽孢,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有菌毛;有O抗原和K抗原。[3] 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物质有荚膜、脂多糖、菌毛等,医护人员和 患者的直接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3]人体感染后可出现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临床可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等,可通过血常规、痰培养及血培养、X线胸片、腹部B超进行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分为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首选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5]预防措施有饮食调理、注意卫生。[6] 历史
1875年,Edwin Klebs首次在一例肺炎患者的气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1882年,卡尔·弗里德兰德(Carl Friedlander)从一例肺炎死亡病例的肺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起初被命名为弗里德兰德(Friedlander)杆菌属,后来更名为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以纪念病理学家和细菌学家爱德温·克雷伯(Edwin Klebs)。[3]20世纪80年代以来,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它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能水解所有第3代头孢菌素和单酰胺类抗生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