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齿型

脊齿型
脊齿型是一种牙齿形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方形上、下臼齿的四个尖端各自扩展成新月形,被称为月齿型,常见于反刍的偶蹄目动物,如鹿、牛等;第二种是齿尖相连形成的脊状结构,被称为“脊肉型”[1]。在上臼齿中,前尖和后尖连接形成外脊,前排齿尖连接形成原脊,后排齿尖连接形成后脊。下臼齿上的类似脊状结构包括下后脊和下次脊。此外,牙齿边缘可能有垂直的脊或柱,以及附尖等结构,使得臼齿冠面图案更为复杂[2]

牙齿特征

哺乳动物的牙齿是由硬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是最坚硬的骨骼材料之一,且易于保存成为化石。它们的形态多样,对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哺乳动物的牙齿属于槽性齿,每个牙齿的根部嵌入齿槽中,内部含有牙髓的髓腔。牙齿可以分为齿冠和齿根两部分,其中主体成分是牙本质,齿冠表面覆盖着珐琅质或釉质,齿根外部或齿冠突起之间的区域填充着白垩质或水泥质。不同物种中,牙齿根部和冠部的高度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齿冠高度大于齿根高度的称为高冠齿,反之则称为低冠齿。
哺乳动物的牙齿是异型齿,不同于爬行动物的同型齿。一些水生哺乳动物的牙齿退化,产生了同形同大小的同型齿,如海豚;有些甚至完全没有牙齿,如须鲸。哺乳动物的异型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这些牙齿均位于上下颌骨的边缘,犬齿位于门齿之后,齿冠呈圆锥形或侧扁的短剑状。犬齿在食肉动物中较为发达。草食动物的犬齿后方是前臼齿,再往后是臼齿。臼齿和前臼齿的主要区别在于臼齿的齿冠形态更复杂,且没有换齿的过程。一般来说,哺乳动物从小到大,门齿、犬齿和前臼齿都会经历换齿过程,换齿后的牙齿称为恒齿系;换齿前的牙齿称为乳齿系。乳齿的特点是没有齿根且体积较小。换齿后的门齿和犬齿为单根,前臼齿和臼齿(合称颊齿)通常有多根齿根,但少数前臼齿也为单根。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不同,哺乳动物的牙齿除了臼齿外,大多是只能更换一次的再出齿。然而,有袋类和贫齿目的某些物种例外,它们的牙齿终身保持初生齿而不更换,这种情况称为一出齿。
哺乳动物的齿系状态对其分类至关重要,通常通过齿式来表示。齿式的书写方法是首先画一条横线,线上代表上颌,线下代表下颌,然后按照从门齿到臼齿的顺序,从前到后依次列出每一侧的牙齿数量。如果某个位置缺少牙齿,则用字母O表示。根据牙齿的形态和饮食习惯,哺乳动物的牙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食肉动物的切尖齿、食草动物的脊齿型和杂食动物的瘤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