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腰鼓,古时称“细腰鼓”,因鼓身腰细长而得名,后来又称为“花鼓”“杖鼓”“拍鼓”“魏鼓”或“风震第二鼓”等,是一种用带子背在肩上、束在腰间、用双槌击打的[chuí]膜鸣乐器,也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1][2][3]
腰鼓是一种外形呈椭圆形,两端略细,鼓身中段稍粗,两端均蒙上皮革的双面鼓[4]。腰鼓的名称最早出现于《隋书·乐志》,它历史悠久,音色明亮,清脆悦耳,多和大鼓大铙大钣进行配合演奏,用强烈多变的鼓点配合矫健优美的舞姿,表达了人们激动的情怀。最初盛行于中国陕西、山西等地,主要用于民间风俗节目和盛大集会时演奏,后流传于全国,并且各具地域特色。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不断革新,逐渐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秧歌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5]。在2006年、2008年,陕西安塞腰鼓、横山老腰鼓鼓舞相继被录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7][1][4][8][9]2019年4月12日,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诞生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南实千人腰鼓队”以1344人参与挑战并认证成功。[10]

构造与种类

腰鼓主要由鼓框、前鼓面、后鼓面、前鼓环、后鼓环、背带、鼓槌等部分构成。常见的腰鼓长约34~40cm,鼓面直径约14~16cm,鼓框腰最宽处约18cm。腰鼓外形呈椭圆形,鼓框为木制,两端略细,鼓身中段稍粗,两端蒙上皮革为鼓面,在上下两端接近鼓面处的鼓框同侧位置各装有一鼓环,环上系背带,起装饰作用。鼓身通常涂成红、绿、黑等颜色,而有的则描绘纹饰。早期的腰鼓鼓腔内装有助音弹簧,击打时内簧弹动,使鼓声优美动听。[1][3][11][12][13]
背带通常选用质地细软、色彩艳丽的纺织品,长约3.5m,宽约30cm,有红、黄、绿、蓝、花等多种颜色,根据鼓色、服色进行搭配;鼓槌多为木制,长约22~24cm,中间横断面直径约1.3~1.4cm,儿童使用的鼓槌稍短、稍细;槌缨多选用质地轻薄、色彩艳丽的纺织品,为正方形或菱形,长约30~50cm,少数使用长1m的飘带,槌缨的一角固定在槌的根端,根据鼓色与服色来搭配槌缨颜色,可同色,也可异色。[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