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2]是一种由嗜伊红色大多边形细胞组成呈假腺泡状生长结构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以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为特征,[1]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2]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首先由Christopherson等(1952)报道并命名。[3]ASPS存在特异性的非平衡性染色体易位t(X;17)(p11;q25),产生ASPL-TFE3融合基因,介导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肿瘤发生。ASPS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0.5%~1%,好发于15~30岁,[4]女性比男性多见,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通常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尤以下肢居多。[3]最常见的表现是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界限清楚,质地坚韧,无压痛。约50%以上的病例有远处转移,以肺最多见,其次为骨和脑,淋巴结和肝转移较少见。[2] 发生于儿童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若为腺泡状或巢状结构时,形态较特异,易于诊断,[2]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有CT和MRI检查。[2][3]ASPS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2][4]原发部位肿瘤的彻底切除是ASPS主要的治疗方式,早期发现、广泛切除是治疗ASPS的关键;[2]常用药物有舒尼替尼、培唑帕尼、安罗替尼等。[4]ASPS虽然生长缓慢,但最终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0%,10年生存率为38%,仅有18%的患者20年后仍存活。[2] 病因
ASPS中特异的不平衡染色体异位der(17)t(X;17)(p11.2;q25)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ASPS的分子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大多数肿瘤染色体异位是平衡的,没有遗传物质的获得或缺失,产生1~2个嵌合基因,而ASPS是以t(X;17)(p11.2;q25)非平衡易位为其特点。ASPS这种非平衡性的染色体改变意味着染色体断裂区17q25和Xp区附近存在染色体获得和丢失,尤其是肿瘤抑制因子及端粒的丢失导致细胞失去了正常分化的功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这种非平衡易位导致位于Xp11.2的TFE3转录因子与位于17q25的ASPL基因发生融合,易位产生的ASPL-TFE3融合基因作为一个异常的转录因子,诱导TFE3调节基因转录失控,导致TFE3蛋白的高表达,因此TFE3是诊断ASPS的有用指标。[2]